目前,中國化妝品行業正經歷顯著的渠道“圍城效應”:傳統線下品牌受制于高租金與客流分散,加速向線上轉型;而線上品牌則面臨流量紅利消退與價格體系混亂,紛紛布局線下渠道。這種“雙向奔赴”現象,本質是行業在流量成本、消費體驗與渠道控制權等多重博弈下的戰略調整。
中國美妝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發展成為必然選擇!
 根據業內記者梳理發現,中國化妝品市場線上占比70%、線下30%的格局形成,主要源于三大驅動因素:
       一是電商平臺與社交媒體的爆發式增長,抖音、快手等渠道通過直播帶貨和KOL營銷重塑消費習慣。2024年線上渠道市場占比已達64.35%,這應該是許多企業(品牌)奮力“向上”的根本原因。
       二是三年疫情加速線上渠道占比迅猛提升,推動線上滲透率持續提升。2012年,中國化妝品線上渠道占比才正式突破10%(10.2%),而到了2021年化妝品線下份額跌破50%,成為線上、線下銷售分水嶺。疫情結束第一年,線上渠道占比高達64.23%。線上性價比和便捷下單這種“無接觸購物”的普及,讓線上銷售成為了主流。
        三是國際品牌與國貨品牌策略分化,國際品牌依托線下專柜維持高端形象,而國貨品牌憑借性價比優勢集中發力線上,如國貨美妝企業珀萊雅、上美股份2024年線上市場份額超90%。此外,AR試妝、AI皮膚診斷等技術進一步優化線上體驗,形成“流量-服務-復購”閉環。
       那么,當“向上”與“向下”同時發生,線上與線下渠道呈現出明顯的“圍城效應”,行業下一步往哪走?答案就是:線上與線下全渠道融合發展成為必然選擇?!耙槐P貨”管理模式的興起,企業(品牌)線上線下聯動營銷(如線上預約、線下體驗)才能夠提升轉化率,才能成本最優、效益更好。
       眾所周知,2016以前,企業(品牌)只要拿下“CS+百貨+KA”三件套,就能觸達80%目標人群。但在流量碎片化時代,企業營銷渠道必須加上“內容平臺+交易平臺+私域社群”。如今,必須“一魚多吃”,僅靠單一渠道只能吃到“魚尾巴”!當前市場呈現鮮明的消費分層現象:高端品質需求與極致性價比需求同步爆發。這種二元化趨勢迫使企業采取雙軌并行策略——既需打造高溢價體驗產品線,又必須布局大眾化性價比產品線。這對渠道政策(如高端專營與下沉覆蓋)、價格體系(如奢侈品定價與成本導向定價)、會員運營(如VIP私域服務與大眾化積分體系)提出了矛盾性要求。為破解這一難題,線上線下融合成為必然選擇——通過數字化中臺統一供應鏈與用戶數據,實現資源調配的最優解。
       線下渠道通過“場景化”創新重構體驗價值:快閃店、主題店等新型業態將專業服務與社交屬性深度融合,以沉浸式體驗強化年輕客群的品牌認同,提升品牌粘性;而線上平臺則依托AR虛擬試妝、AI智能膚質診斷等技術突破時空限制,實現數字化體驗補償。這種雙向賦能推動線上線下從渠道協同升維至生態融合,最終形成線下體驗沉淀信任。
       另外,下沉市場與細分賽道驅動全渠道融合新機遇。?在消費分層與需求碎片化趨勢下,下沉市場的增量空間與細分賽道的差異化需求正成為全渠道融合的關鍵突破口。一方面,縣域乃至城鎮經濟圈層(三四五線市場)通過社交裂變+本地化服務的模式重構消費鏈路,社區團購、縣域體驗店等形態實現低成本高效滲透;另一方面,Z世代、銀發族、男士護膚等細分客群的個性化需求催生場景化渠道創新。這種雙輪驅動下,最終形成下沉市場做規模、細分賽道樹壁壘的戰略協同。
       結語:中國美妝行業的渠道博弈已進入深水區,線上與線下的“圍城效應”本質是消費需求與技術驅動的雙重變革。當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渠道邊界被徹底重構——線下體驗的不可替代性與線上效率的極致追求,共同推動行業走向“全渠道融合”的終極形態。典型案例如韓束品牌,其在上海虹橋高鐵站創新“線上抽簽+線下提貨”模式(線上選購+線下體驗),帶動專柜人流量提升80-120%?。 未來,企業(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將不再局限于單一渠道的規模優勢,而是能否通過數字化中臺實現供應鏈、用戶數據與場景體驗的無縫協同。在這場沒有終點的賽跑中,唯有以用戶為中心,打破渠道割裂,構建全域消費場景,才能在“一盤貨”的生態中捕捉真正的增長紅利。(本文內容來源于i美妝頭條公眾號,由化妝品工廠編者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